Skip to main content
繁
简
EN
關於我們
服務介紹
會員資格
服務內容
服務流程
服務收費
免費預約健康評估
常見問題
健康活動/班組
班組月曆
活動季刊
網絡服務提供者
網絡服務提供者列表
成為網絡服務提供者
最新消息
社區資源
復康用品
社區服務機構
健康資訊
健康資訊
有用連結
成為團隊夥伴
職員招聘
成爲義工
聯絡我們
服務地點
聯絡我們
×
繁
简
EN
A
A
A
關於我們
服務介紹
會員資格
服務內容
服務流程
服務收費
免費預約健康評估
常見問題
健康活動/班組
班組月曆
活動季刊
網絡服務提供者
網絡服務提供者列表
成為網絡服務提供者
最新消息
社區資源
復康用品
社區服務機構
健康資訊
健康資訊
有用連結
成為團隊夥伴
職員招聘
成爲義工
聯絡我們
服務地點
聯絡我們
免責聲明
私隱聲明
健康資訊
主頁
健康資訊
健康資訊 | 大埔地區康健站
健康資訊
健康小貼士:骨質疏鬆小知識
症狀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「沉默的」疾病,因為您可能不會有症狀。您可能要到骨折後才知道自己身患這一疾病。骨折可發生在任何骨頭,但最常見於: · 髖骨 · 脊柱中的椎骨。 · 手腕 何人會患上骨質疏鬆症? 所有種族和民族的女性和男性都可能患上骨質疏鬆症。雖然骨質疏鬆症可發生在任何年齡,但年齡越大,風險越高。對於許多女性,骨質疏鬆症是在絕經前一兩年開始發展。 因為患上骨質疏鬆症的女性要多於男性,所以很多男性認為自己不會患病。但年長男性和女性都有患病風險。
查看更多
2025-03-25
健康專題:肺癌的預防方法
肺癌的存活率如何? 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5年存活率可高達63%。但由於肺癌的症狀並不明顯,病徵與「傷風咳」或吸煙所引致的氣管不適相似,以致過半患者確診時已屆晚期,令存活率偏低。以非小細胞肺癌數據為例,早期的5年存活率高達63%,但若在病情發展至局部轉移時才發現和治療,同樣5年的存活率便降至35%,可見及早發現和治療的重要性。
查看更多
2025-02-28
健康專題:肺癌的成因及症狀
肺癌是香港最常見以且最致命的癌症。年齡介乎45歲到75歲、具有自身或家族惡性腫瘤史、每年吸煙超過20包、長期接觸二手煙、從事與致癌物質有關的職業,以及長期接觸廚房油煙等,均是引致肺癌的高危因素。 甚麼是...
查看更多
2025-01-15
精神健康專題:走進躁鬱症患者的世界(二)
與躁鬱症患者溝通時,需要特別注意態度和技巧,例如保持開放、接納的態度,使用簡單語句,同時避免批判性言論。各位不妨使用「三文治溝通法」與之溝通:先給予對方肯定,再提出建議,最後表達支持。
查看更多
2024-11-22
精神健康專題:走進躁鬱症患者的世界(一)
躁狂抑鬱症(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)又名「兩極情感障礙」。在醫學上,躁鬱症主要分為躁狂期及抑鬱期兩種症狀。作為一種情感障礙疾病,患者情緒會如同鐘擺般搖擺不定,有時情緒高度亢奮,有時感到悲觀絕望。據統計顯示,每一百人中便有一位患者,不分性別都有機會患上。研究指出,疾病好發在青年至成年期間,而環境壓力和基因遺傳都是重要的致病因素。
查看更多
2024-11-20
健康知識:糖尿病足知多少
由於糖尿病會影響血液循環和免疫系統,使身體的自身癒合能力下降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糖尿病可能會損害身體任何部位的感覺神經(又稱為「糖尿病性神經病變」),而腳部和腿部的神經最常受到影響。
查看更多
2024-10-16
健康知識:高血壓的檢查、診斷及跟進
如何檢查及診斷高血壓? 最簡易的診斷方法是利用血壓計量度血壓。此外,醫生會詢問有關病歷及作詳細身體檢查。有需要的患者,醫生會安排進一步檢查,例如血液檢驗、心電圖、胸肺X光片檢查、尿液檢驗、眼底檢查,以偵測引致血壓高的病因,及其併發症等。
查看更多
2024-09-09
健康知識:有關高血壓及常見謬誤
何謂高血壓? 心臟收縮泵血時加諸於血管壁的壓力稱為「收縮壓」或者「上壓」,而心臟放鬆時血管壁所承受的壓力就稱為「舒張壓」或者「下壓」。量度血壓一般以毫米水銀柱(mmHg)為單位。 高血壓是指:上壓持續位於或高於140mmHg,或下壓持續位於或高於90mmHg。 高血壓可分為「原發性高血壓」及「繼發性高血壓」兩類,其成因亦有所不同:
查看更多
2024-08-27
「乙型肝炎」小貼士
乙型肝炎的流行情況 * 按照2020-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結果作推算,全港整體人口當中約5.6%,即約41萬人患有乙型肝炎。 * 2020-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顯示,35歲或以上人士(即於1988年實施普及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前出生的人士)的乙型肝炎感染率明顯較高。
查看更多
2024-07-12
健康小貼士:骨質疏鬆篇
根據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統計,近40歲人士的骨質流失開始變得明顯,約半數婦女可能因體內的雌激素下降,更會加劇骨質的流失,以致輕微的摔倒或碰撞已能造成骨折。所以我們要及早留意身體症狀,以及提早做好預防措施。
查看更多
2024-05-21
1
回到頁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