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神健康專題:走進躁鬱症患者的世界(一)

2024-11-20

躁狂抑鬱症(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)又名「兩極情感障礙」。在醫學上,躁鬱症主要分為躁狂期及抑鬱期兩種症狀。作為一種情感障礙疾病,患者情緒會如同鐘擺般搖擺不定,有時情緒高度亢奮,有時感到悲觀絕望。據統計顯示,每一百人中便有一位患者,不分性別都有機會患上。研究指出,疾病好發在青年至成年期間,而環境壓力和基因遺傳都是重要的致病因素。

 

 

躁狂期徵

抑鬱期徵狀

情緒 

  • 情緒異常亢奮或易怒
  • 自信心過度膨脹
  • 情緒持續低落
  • 無法感到快樂

思想 

  • 飛躍思維,無法集中處理事情
  • 感覺自己獨一無二
  • 自我價值感低落,出現自責或無望感
  • 可能有自殺念頭

生理 

  • 精力充沛
  • 出現失眠
  • 經常感到疲倦、精力匱乏
  • 睡眠障礙(失眠或嗜睡)
  • 食慾改變(減少或增加)

行為

  • 語速極快,其他人難以打斷他的說話
  • 做事衝動,判斷力減弱,胡亂消費
  • 嚴重者有思覺失調徵狀如幻覺和妄想
  • 對日常生活活動失去興趣
  • 表現出煩躁的小動作,如坐立不安及來回踱步

 

治療方法

現代醫學對躁鬱症的治療採取多管齊下的方式。

  • 藥物治療

精神科或家庭醫生會根據病情處方以下某類藥物,包括:抗抽搐藥物、鋰鹽、抗精神病藥物,或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(SSRI),以穩定患者情緒和精神狀態。

 

  • 心理治療

臨床心理學家提供心理治療,協助患者了解躁鬱症的本質及其影響,學習識別發病前徵兆並掌握因應策略,同時建立危機處理計劃和生活目標。

 

治療圍繞著個人心理教育、認知行為治療等多種方式。家庭治療的重要性尤其重要,因為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有利病情康復。治療的最終目標是幫助躁鬱者達到情緒穩定和生活品質的提升。

 

資訊來源

  1.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。躁狂抑鬱症(躁鬱症)。
  2. 香港心聆。「躁狂抑鬱症」的治療方法。
回到頁首